超级巨头回归亚马逊,一批中国卖家危

超级巨头回归亚马逊,一批中国卖家危

耐克与亚马逊的前世今生

2017年,耐克与亚马逊的“联姻”曾被视为传统零售巨头向电商渠道妥协的标志性事件。

 

彼时,耐克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3万家批发合作伙伴,但面对电商浪潮的冲击,这家运动品牌不得不放下高傲姿态,选择与亚马逊合作试点,试图在线上市场分一杯羹。

 

根据合作协议,耐克以批发商身份直接向亚马逊供货,而亚马逊则承诺打击平台上未经授权的第三方卖家及假货。然而,这段看似双赢的合作仅维持了两年便宣告破裂。

 

图1.png

 

耐克的退出并非偶然。一方面,亚马逊平台上的假货问题始终如影随形。尽管耐克加入亚马逊的品牌注册计划,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清理灰色市场,但第三方卖家只需更换店铺名称便能“卷土重来”。消费者在亚马逊搜索耐克商品时,仍需要从数千条真假混杂的列表中艰难筛选,购物体验大打折扣。

 

另一方面,耐克发现,亚马逊的流量分配机制更倾向于低价商品和用户评价多的产品,而非品牌溢价。耐克官方产品的页面因评价较少,往往被淹没在海量竞品中,难以触达目标消费者。

 

更令耐克不满的是,亚马逊在合作期间并未兑现清理第三方卖家的承诺,甚至默许其低价倾销,导致品牌价值被稀释。

 

这场“分手”的背后,是耐克对零售战略的深刻反思。2019年前后,耐克开始大力推行“直面消费者”(DTC)战略,计划将数字渠道销售额占比从15%提升至30%,并砍掉大量“平庸”的批发商,专注于自有电商平台和精选零售伙伴。

 

退出亚马逊,既是品牌对渠道控制权的争夺,也是对高端形象的一次捍卫。

 

为何选择“回头”?

 

六年后的今天,耐克以“Vendor Central(VC)供应商”的身份重返亚马逊,这一转变看似矛盾,实则折射出全球零售生态的深层变革。

 

首先,流量霸权不可忽视。尽管耐克的自营渠道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,但亚马逊仍占据美国线上零售市场40%的份额。当消费者习惯在亚马逊搜索“耐克跑鞋”时,若品牌缺席,流量可能被阿迪达斯等竞品截获。耐克CEO埃利奥特·希尔坦言:“我们必须出现在消费者选择的任何地方”。

 

这种“不得不低头”的无奈,在关税压力下显得尤为紧迫——耐克约30%的鞋类产品由中国和越南生产,高关税挤压利润空间,迫使品牌寻求更广泛的销售网络以摊薄成本。

 

其次,合作模式的升级让耐克重拾控制权。与2017年的批发模式不同,此次耐克以VC模式直接供货,亚马逊买断库存并掌握定价权。这种模式下,耐克虽然让渡了部分渠道控制权,但换取了“Sold by Amazon”黄金标签的独家曝光,并通过算法动态调价维护品牌溢价。

 

与此同时,亚马逊承诺清理第三方卖家,为耐克官方商品“让路”——自2025年7月19日起,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耐克商品将被强制下架。

 

这种“以退为进”的策略,既保住了品牌调性,又借助亚马逊的流量池扩大市场份额。

 

更深层的驱动力在于零售生态的竞合博弈。近年来,亚马逊加速向高端化转型,先后与阿迪达斯、萨克斯第五大道等品牌合作,试图打造“奢侈品专区”。耐克的回归,既是对这一趋势的顺应,也是对其市场份额的防守。

 

中国卖家的冰与火之歌

 

耐克的回归,对依赖亚马逊平台的中国卖家而言,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,既有凛冬寒意,也暗藏破局生机。

 

冲击首先来自生存空间的挤压。大量以销售耐克产品为主的第三方卖家面临清退风险。根据亚马逊内部政策,2025年7月后,未经品牌授权的耐克商品将被强制下架。

 

这对以“铺货模式”为主的中小卖家无疑是致命打击——他们既无授权资质,又缺乏品牌溢价能力,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品类。即便是拥有授权的经销商,也可能因亚马逊对官方渠道的流量倾斜而陷入价格战困局。

 

此外,耐克入驻后,亚马逊势必会将首页推荐位、广告资源向品牌官方倾斜。中小卖家即便存活下来,也可能因曝光率下降而被迫提高广告投入,推高运营成本。更严峻的是,耐克的回归可能引发“羊群效应”,促使阿迪达斯、彪马等品牌跟进,进一步挤压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。

 

然而,危机之中亦有机遇浮现。供应链的深度合作或成突破口。耐克的生产基地集中于中国和越南,其重返亚马逊后,对供应链效率和成本控制的要求将更加苛刻。中国本土制造商若能通过技术创新或柔性生产满足需求,有望成为耐克VC模式下的二级供应商。

 

此外,耐克官方渠道可能仅覆盖大众款产品,而小众细分市场(如特定运动装备、限量联名款)的空白,仍为中国卖家留下迂回空间。

 

另一方面,耐克回归后,亚马逊势必加强假货打击和知识产权保护。AI图像识别、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手段的应用,将让侵权商品无所遁形。中国卖家需加速供应链合规化改造,从“野蛮生长”转向“精耕细作”,方能在新一轮洗牌中站稳脚跟。

 

耐克与亚马逊的“复合”,本质是一场流量与品牌、控制权与生存权的博弈。对于中国卖家而言,这场博弈既是挑战,也是蜕变的契机。

 

短期来看,阵痛不可避免。但长期而言,唯有跳出“搬运工”角色,向品牌化、合规化、差异化进阶,才能在跨境电商的下一幕中赢得话语权。

相关推荐